10年研究200家企業,大多不是死在產品不行,而是管理太爛
很多公司并非死在產品業務不行,而是掉進了管理的大坑。
也就是說,公司中有60%的員工的工作沒有正常產生績效,這是多么大的浪費?
盡管管理者做出了很多努力,我們也學習過不少管理知識,嘗試了很多管理制度,但是總是看不到理想的效果。
這是我10年間對200家企業跟蹤研究的發現。
十數年來,正是這些問題深深地吸引住我持續迷戀、關注管理:
這些問題的出現,其實都是源于管理觀。
■現象一:功勞與苦勞
現在大家普遍知道,“苦勞”是對績效沒有幫助的。
但是在現實中,很多人有了“苦勞”之后,就會覺得已經很對得起公司了。
其實我們也會接受這些看法,很多公司還是以苦勞為考量標準。
這說明對管理的觀念還是沒有認識清楚。
講苦勞是對管理上的第一浪費。
■現象二:能力和態度
管理只對績效負責,直接產生績效的是能力,而不是態度。
誰產生績效,誰就最重要。
當態度轉化為能力,才有用。
如果你50%的內容都是在考核態度,那你的公司能干的人就自然活得很累了——而這意味著如果有機會,他就會流走。
這是對管理的第二大浪費。
■現象三:才干和品德
品德只有在遇到重大挑戰時才能評價。
通常情況下,我們很難去評價一個人的品德是好還是壞,管理不能把賭注押在這里,而恰恰應該去設法解決它:
管理要承擔的責任就是沒有機會讓人去犯錯誤,讓品德轉化為才干,創造績效。
所以學管理,要看經濟學和組織行為學。
管理者一定要懂得把三樣東西分成等邊三角形:即權力、責任、利益三角對等。
幾乎所有管理出問題,都是因為三者的不對等。
管理實際上是一種分配,需要特別提醒注意的是,這里分配的是一種責任,而不是權力。
我們在管理中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分配權力。
必須明確,權力分配的依據不是崗位,而是責任。
比如:如果完成績效的責任,分公司的責任最大,那么權力最大的就應該是分公司經理。
但是現實中常常不是這樣。
我建議大家做兩個重要觀察:
① 公司的總經理經常給誰開會?參加會議的人就是權力最大的人。
② 公司頭銜的設計,是一線人員的稱謂高,還是公司職能部門的稱謂高?
稱謂具有象征意義,權力常常在崗位的稱謂中就分配了。
這是我一直堅持的觀點,也是談得最多的話題。
其中含有兩個重要的認識:
■首先,為什么管理做什么要由經營確定?
在一個公司中,“經營”是選擇對的事情做;管理是要把事情做對。
邏輯關系非常明顯。
■其次,為什么管理不能大于經營?
這就是杰克?韋爾奇為什么說:
不好的管理者,上午最重要的時間都在開內部會議,下午不重要的時間見客戶;
好的管理者,上午最重要的時間都在見客戶;下午盡量少的時間開內部會議。
從時間的分配上就可以知道,你是經營大,還是管理大。
|